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课题研究>研究方案> 详细内容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0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       课题研究背景

1.随着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10多年来,其“突出人地关系和人文精神,面向生活,反映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地理工作者采纳,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深化、完善的深水区,而对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赏识,研究颇多。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检索,对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的困惑、实施的误区研究不多。

22005年秋季,新课程在江苏省全面贯策实施。笔者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校本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关注过《乡土地理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失败”的地理实验也是教学成功之母》等和课堂教学生活化相关的方面,对地理课堂的生活化进行过反思,但尚不完整。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地理课堂教学是指地理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地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目标,必须从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把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建构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鼓励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以此来实现地理课堂教学从传递知识到培养人格的转变。

本文所研究的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包含:确立能解决学生生活问题的课堂目标、唤起学生生活体验的课堂导入、创设学生生活情境的课堂案例、验证学生生活经验的地理实验、激发学生生活热情的地理作业五个方面。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东北师大赵红在《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中指出: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地理,把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体现“地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

本课题系苏州市教育科学立项的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课题编号:130802246)。课题组长:陈利清,副组长:邵梅,课题组核心成员:范科颖、张逸令、傅永儿

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地理事物中学习地理和培养地理能力,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地理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地理的魅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包括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课堂上学,生活里用;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将来的可能生活三方面的含义。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周建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中认为:生活化教学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1)生活化教学是源于生活的教学。(2)生活化教学是高于生活的教学。(3)生活化教学是为了生活的教学。

浙江师范大学林小鸟在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基于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授地理知识,把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体现“地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地理事物中学习地理和培养地理能力,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地理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地理的魅力。

2. 本课题研究价值:

1.有利于地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情况。

要让地理新课程最重要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得到贯彻,必须让地理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克服为难思想,找到正确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2.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原先基础教育存在的地理课堂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一弊端仍然存在。还是把受教育者定格在书本世界科学世界之中,地理课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及生命价值,学生就是纯粹为了分数在学,考完试全忘记了。而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如果不注意方法,太过了就会离课本太远,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成绩会不尽人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广大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瞄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地理,发现地理信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习达到扩展其生活经验、增加对生活的感知,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之情,也使课程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3.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有识别和捕捉、挖掘和利用、开发与生成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教师“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通过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的预设、生成和反思。每位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生活化的内容不同、策略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都可以通过反思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生活教学理论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真正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脱离生活的教育令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在学生走入社会后,所学知识严重和生活脱节,不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到所学知识“无用”。他强调: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2.地理课程标准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地理基本理念:“地理学在每一个方面来说是为着生活的,它表现出终身的、持续不断的生活以及提高生活水准。地理学是一门学科的领域,它使我们能够对环绕在我们四周的世界问题找出答案---关于事物在何地,以及如何、为何在该地。”

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地理教学必须体现“生活化”,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为其成人、生活、就业做准备。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的智力潜能;相应的,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交融,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意义建构)、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层地激发他们的联想、生成新的创意。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通过课题研究,帮助教师了解实践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困难和误区,明确正确的开发原则,形成正确的开发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质的改变,在增强地理课堂教学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念。

(二)研究内容:

1. 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困难和误区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口头调查等形式,分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的困难和误区。

2. 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三)研究重点:

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正确实施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遵循实践建构的研究思路,注重基于实践的操作性研究,既考虑到课题的整体规划,又从学生实际出发,具有研究的开放性。将通过多种研究方法,从调查研究开始,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探讨、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校本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养多方面入手,找寻切实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积累成功案例,总结成功做法,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之情,也使课程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2.研究过程

①制定活动计划:制定课题研讨计划,确定课题实施计划、实施策略,在纵向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横向交流、总结、完善。

②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时间,同侪讨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本课题实施分五个阶段,具体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201312月)制定与论证计划,启动课题。

第二阶段:(201312—201410月)全面实施计划

第三阶段:(201410—201411月)形成中期成果

第四阶段:(201411—20154月)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第五阶段:(20154—20158月)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接受专家组鉴定,进行结题活动。

3.研究方法

①调查分析法。通过座谈、问卷、交流等方式进行调查。进行分析选择,实践和思考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意义和困惑等。

②行动研究法。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结合本校学生的兴趣与实际需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课例研究的形式在本校实践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进行实质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将实践和反思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反思后进一步研究实践,通过不断地调节,完善研究。

③文献研究法。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研究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归类比较,吸收有用的成分,给课题研究赋以新意。

④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并作为理论支撑,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水准。适时建立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型,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