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文化布置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丁华
【摘要】 教室文化,反映的是教室这个特定场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教室内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室生态圈的建设,使学生在参与教室布置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以班级物质文化为载体,强化班级文化构建的氛围。
【关键词】 文化、环境、生态圈、教室布置、心理健康
教室文化,反映的是教室这个特定场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教室内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它是以教室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生活的独特性,教室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社会生态圈之外的一个特定的生态圈。
生态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众所周知。俗语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常说社会是个“大染缸”,是个“大熔炉”,就是说的环境对人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择校而居”,都是说明这个道理。生态圈对于人的影响,可以是潜移默化的,也可以是立竿见影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相对于学生来说所生活的相对独立的教室生态圈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生态圈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学校的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校的物质条件是有价值的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手段,是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观念和信念的手段。它的作用是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自然发展。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应用这些手段对学生进行体力的、脑力的、道德的、审美的教育。面对纷繁缭绕的现实社会,我们没能力去改变,但是,在教室这个独特的生态圈中,我们还是有能力做些改变,让这个生态圈给我们学生传递正能量,以教室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一个科学高效的育人环境。
高三学生,高考近在眼前。在高强度的备考压力下,很多高三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焦虑,甚至出现了疲惫、焦躁等不同程度的考前综合症。要释放压力,除了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外,生态圈的影响不可轻视。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中谈到学校物质环境的几个突出特点:第一,它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原则。学生在这种环境里,必然使身心的发展受到良好的影响。第二,该校的物质环境都凝聚了每个学生的智慧,浸透了每个孩子的汗水,能激发起每颗心灵对周围一切的无比的关怀与爱护。第三,使该校成为名不虚传的书的世界。这里的图书随手可得。书籍,这是学校的物质设备,它能随时提供无比丰富的精神食粮。第四,学校里的各种设施力求做到直接结合教育,直到有利于各种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方便性、随时性和随处性。
依据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我们班级在建设教室文化,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做了一些事情,取得一些心得。
一、师生共建,使学生在参与教室布置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学生在学校可以同时受到两种教育,获得两种知识;一种是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一种是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是专门的学习学到的,而无意识学到的知识是他们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中看、听、与人交往时所获得的知识。教室文化的设置,就是要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养成一定的人文素养,超越、完善自我,铸造人格精神。所以,在教室文化的布置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听取学生意见,使学生在参与教室文化布置中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从而在建设班级文化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具体在班级布置过程中,先组织学生分组做规划设计,然后组织学生对规划设计做商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交流想法。这样,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学生在自己设计布置的教室文化环境里,在轻松愉快氛围里,必然对身心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影响,从而缓解高考压力带来的疲惫、焦虑的心理。
我们承认,在人的发展中,环境并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充其量也就是个外因。但是不可否认,良好的环境,和谐的气氛,理想的空间,使学生有着愉快的心情。由于教室文化布置倾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血,凝聚了每个学生的汗水,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舒适感,自豪感。这样的教室文化布置,确实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多维度全方位构建教室文化
1.在教室设置图书角
教室本来就是个学习的场所。但是,繁重的学习任务,做不完的练习作业,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与愿望,使得学生对书籍产生本能的抗拒。所以在选择图书时一定要注意,班级图书角里一概不放置课程类书籍,只放置文学艺术心理励志类图书,也不排斥休闲类图书,当然即使休闲类图书也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图书角的设计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但书籍的选择必须要有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教室图书角的设置,使学生在作业之余能有个书香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使得学生在改换学习心境的阅读时既能消遣又能得到精神的启迪。同时定时举办阅读欣赏会或读书交流会,对学生的阅读做有意识的引导。有益的阅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在教室布置一些绿色的植物和盆景
教室的空间小,学生多,我们发扬“螺丝壳里做道场”的传统,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建立一个文明、整洁、诗意而又温馨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强化班级文化构建的氛围。发动学生在教室里布置一些绿色的植物和盆景等。开始有人对此不理解,认为高三了还在教室布置盆景等有点小儿科了。我们就发动学生开展大讨论。讨论结果形成一致意见:在教室里布置了不少盆景盆栽。学生处于绿树青松之中,总是会引起美感体验。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随之产生实现其愿望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活动:一种被启迪或感染而激发出来的趋向美好事物的心理倾向。许多艺术大家,都是在这种美好的感动下受到震撼,产生了兴趣,进而成就大业。
3.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教室的布置,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着启迪,诱发的作用。教室墙壁上挂着著名科学家的画像,能给有志于学业的学生以积极的鼓励。科学家爱迪生小时候有一次看到实验室的墙壁上悬挂着英国发明家斯蒂文森(1781—1848)的画像,他看得发呆入迷,如痴似醉,于是产生了强烈的爱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定向,这成为他终生孜孜不倦,矢志以攻的无穷动力;中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伯林教授,也是在中学时代,被一次物理展览会的展品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从而进入物理学的研究领域而取得成就的……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教室的布置时,发动学生搜寻他们崇拜的科学名人,将他们的画像,配上简单的事迹介绍张贴于教室的合适位置。除了科学名人外,还张贴一些具有励志意义的名人甚至明星的图像,同样可以给学生以正能量的传递。
标语口号的设置,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同时间段设置不同的励志、惜时的条幅,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名言警句,鼓励学生在学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在后面黑板上定期出黑板报,交流学习经验,创建各种专栏园地,指定班级奋斗目标,时刻提醒激励学生。
后墙黑板两侧的空白处,一侧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汇总表,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表,另一侧挂着一块张贴栏板。栏里一般张贴班训,班风,班规等等。具体内容随不同的学生而作改变。
这些内容,学生每天都能看到,都能读到,这样的影响,既是显性的,能立竿见影发生影响,又是隐性的,能潜移默化的发生作用。
总之,教室文化的布置,一方面,给予学生在具体成绩之外的另一类“压力”(励志成才),另一方面,还起到优化环境,缓解压力,疏导心理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参加高考,迎接社会的筛选。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
对于教室文化布置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的研究,我们还只是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