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作文多次修改
一篇作文多次修改
最近看章熊老师“关于高中写作技能教程的设想”的一封长信,信末谈到, 张志公先生曾对他说:“与其每次换一个题目,不如让学生反复修改。”感谢章老师的提醒,让我们在课改中能更多地回顾写作教学的常识。
这个“反复修改”,一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过,张志公先生肯定有这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很多写作者也有这方面的体悟。
有写作经历的老师都知道,“反复修改”其实是写作过程中最愉快的事:花了点时间,动了些脑筋,把自己先前一篇文章的意思改得明确了,文字改得清爽,读下来很“顺”了;在修改时,随机想到了一些有智慧的语句,会发现每一遍的“改”都比上一回要聪明,这些句子像是“蹦出来”的;修改时对结构作了一些调整,文章能显出一些起伏,自己的情绪能够酣畅地表达,该简明的地方干干净净,需要委婉的地方曲折隐约,总之,“像篇文章了”。这时候,把修改文和原文放在一道,就明显地看到了“进步”。对学生来说,如果能看出这层好处,便是写作的一次飞跃;如果进而形成“反复修改”的习惯,那就是“不需要教”了。
在具体教学中,“反复修改”并非无休无止,一般为“多次修改”,两三次,三四次即可;也可以让学生把作文放一段时间,再拿出来修改。在一个教学班,并非每个学生都有“多次修改”的兴趣,也并非每篇作文都有这种“多次修改”的必要。我以前简单地认为,只要教师有这方面的要求,学生就能这样去练习。但最后我只能面对现实:如果学生无法通过修改产生兴趣,教师倡导的“多次修改”对他而言,可能仅仅是一种折磨。
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改三四遍,而且在每次修改之后,又发现可改之处。这些学生善于比较,有判断力,在修改中,能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在犹豫,在选择,——这个情形,很像画家在画布上画了几笔后,退后几步,左右端详。学生不惮辛苦,勉力为之,绝非是要写传世之作,而只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为他对署了自己姓名的作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
也有些学生,只能让他修改一遍。因为他就老师的一个建议改了一遍,弥补了一个明显的缺陷,把某个地方“改顺”了,或是删除了一处赘余,对某个写作要领加深了印象,他觉得很不错了。对这类学生,不要提过高要求,不能扫荡他的写作兴致。只有在他自己感到不足,自愿再修改时,可以适当指导。记得有一次对学生说“作文最好改上两遍”,有调皮学生第一遍故意留下几处不动,因为他偷懒,怕第二遍修改要费脑筋。
学生作文,在他自己,本无所谓“成功”与否,而一旦给别人看,被“评价”,就可能有新的考虑,不能不作一定的修改。他在修改时,思虑可能比写作时要复杂,可能会受到各种影响,他未必有能力排除干扰,于是,他的修改,有可能让文章“好转”,也有可能被扭曲。所以,教师提“修改建议”,要因人而异。一是鼓励为主,不要扼杀学生的写作情绪,坚持“渐进”原则,不提过高要求,不让他畏难而退,要让他看到进步;二是要“顺其自然”,即使“多次修改”,也尽可能保持文章的基本意思,不伤害思维表达的个性,未必要追求“脱胎换骨”。
他自愿多改一遍,是他看到了乐趣;他思考过之后不愿改了,是他的认识只能到这一步。写作教学中,学生处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做正常的修改练习。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