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从文本语言出发
此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10年第10期)
语文教学,从文本语言出发
张钟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要实现这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达到心灵沟通,对文本语言的品读理解是根本所在,正如叶老所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因此,阅读教学必须立足文本、走进文本语言、开展语言教学。
然而在当前形形色色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误区。
海阔天空式。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学手段丰富:图片、音乐、课件甚至于影片;教学形式多样:多边活动、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甚至于即兴表演;教学设计“费尽心机”:音乐导入、师生朗诵、幻灯辅助、图片诠释、现实联系。然而,在课堂上,作为阅读教学根本立足点的文本、文本语言,却被有意无意地弱化。冷眼旁观,不免产生“中看不中用”之感。
空中楼阁式。这样的课堂,教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可能是独到的,阐发也许是个性化的。然而教学时一味看重思想深刻、另类,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忽视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课堂教学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身处其间,不免产生虚无飘渺之感。
急功近利式。这样的课堂,教师同样不好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鉴语言,潜移默化,提升语文素养。而是以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悟,以所谓的应试技巧取代文本的品读涵咏,以考试分数的提高取代语文素养的提升。
蜻蜓点水式。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学设计初衷是落在引导学生鉴赏文本语言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教师能力的限制,语言鉴赏活动未能深入展开便戛然而止了。严格地说,这样的课堂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立足文本语言的课堂。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得格尔语),阅读教学必须立足文本语言,开展语言教学。
文本语言——作者情意的客观载体。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入品读鉴赏,必然能探得作者思想情感的奥秘。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这里的“披文以入情”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从宏观层面讲,就是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整体感知,建立起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初步认识。例如,初读杨绛先生的《老王》后,学生普遍能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物可贵品质的赞美之情;诵读《赤壁赋》数遍,学生亦能朦胧感知苏轼在文中流露出的豁达的人生情怀。其次从微观层面讲,就是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对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一段文字、一句话、一个词语,进行品味鉴赏,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本主旨的目的。例如,有老师抓住《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句中的“送”字,引导学生探讨此字在传递情感上的作用。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通过学生认真的品味鉴赏,同学们感受到:清风之所以主动地“送”来清香,源于朱先生此时此景中淡淡的喜悦之情。
文本语言——提升阅读鉴赏力的抓手。一个人的阅读鉴赏能力大致分为理性鉴赏力与感性鉴赏力两大类。理性鉴赏力主要指习得一些阅读技巧并加以运用的能力,比如诵读、联想、想象等。感性鉴赏力当指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不可否认,无论是理性鉴赏力的培养还是良好语感的形成,文本语言都是其最主要的抓手。因为学生只有在诵读、咀嚼、品味、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技法、发展思维、培养语感、提升阅读鉴赏力。例如诗歌鉴赏中“比较”技法的习得,教者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其重要性,对学生掌握这一技法势必产生不了多大益处。然而,如果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引导学生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与“春风又到江南岸”之间咀嚼品味,在“潮平两岸阔”与“潮平两岸失”之间揣摩感悟。那么学生在品评诗句、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就会发现这种鉴赏技法的妙处,掌握这种技法的操作方法,自觉运用到其他语言鉴赏活动中,从而提升自己阅读鉴赏的能力。
文本语言——生成自我语言的母体。茅盾先生曾经说过:“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也是创造的第一步。”就学生写作而言,文本语言无疑是其理想的模仿对象,是其生成自我语言的母体。首先,从文本特点看,现有教材不乏佳词丽句、经典素材,例如唯美的《荷塘月色》语言片段、富有哲思的《可以预约的雪》等等,无不值得学生诵读模仿。其次,从语文课堂的特点看,语文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以文本语言为母本,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经长期熏陶渐染,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活动。正是有了长期以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对文本语言的锤炼鉴赏、吸收模仿,才带来了学生的消化创造,带来了思维品质和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最终促发学生自我语言的生成。就具体操作而言,可以紧紧依托文本语言,以读、悟、写为三种主要教学手段展开教学。“读”指反复诵读,“悟”是认真揣摩,“写”可描摹仿写,语文教学中坚持三管齐下,学生运用语言、生成语言的能力必将取得令人惊喜的突破。
文本语言——开展语文教学的媒介。语文教学就是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语言,通过生动、扎实的语言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文本语言作为课堂教学媒介的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实际教学中舍本逐末的现象屡见不鲜:上《边城》,让学生看一场电影;读《南州六月荔枝丹》,拿着实物分析一遍;学《史记》,带着学生听一番百家讲坛……这种架空文本内容、文本语言的行为,只会让学生离语文越来越远。而只有那些老老实实以文本语言为教学媒介进行的教学设计、展开的教学活动,才会让学生悟得语文的“真味”。黄厚江老师执教《黔之驴》,让学生根据文本“以老虎或驴子的口吻”对它们的“下一代”讲“当年的这个故事”,就是立足文本内容、文本语言展开教学活动的经典案例。
总之,语文的基础是语言,语言是解决所有“语文”问题的起点和支点,阅读教学理应把文本语言作为根本落脚点!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