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课题研究>研究成果> 详细内容

让学生真正拥有语文课堂的话语权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2-2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蓝天杯”征文比赛省二等奖
让学生真正拥有语文课堂的话语权
——侍坐章的启示

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严林芳

孔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也?”于是弟子各言其志,或志存高远,或谨慎务实,或高蹈飘逸,但都能畅所欲言。这是传统教育的一个经典片段,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说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人生的设计,也就是所谓以我口说我心,让思想因思想得启迪,使精神以精神得感召。后学如我等自然不敢奢望圣人的境界,然仿其形式,追求一种平等的、真正的交流,让教学双方都有一个主动参与的心态,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毋宁说是可以,不如说是应该。笔者拟从话语权的实现这个角度谈自己的启示。

一 教师必须部分出让话语权

学生获取知识大约有三个途径:听老师讲授获取,自己阅读获取,通过观察实验、探讨思索、演绎推理获取,前面两个属于间接获取,第三个是直接获取。显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让学生直接获取知识是不大可行的,对数理学科而言,老师讲授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但语文则不然。因为语文说到底是一门工具学科,与获取知识相比,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运用语言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与人或书交流,从而得到间接的人生体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或丰富自己的思想。所以语文与数理学科相比,课堂教学绝对要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有尽量多的时间、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接触文本,再在此基础上发表和交流自己的看法。

反观现在课堂,老师滔滔不绝淹没课堂40分钟每一空隙的情况还是数见不鲜。其态度认真负责可亲可敬,但是忽视了语文学科语言应用的根本属性,也无视学生作为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续的个性心理,一厢情愿地灌输许多所谓的知识,结果学生学识未必有多少丰富,能力却越来越低,更要命的是对语文学科的胃口却被严重败坏了。

如果给学生话语权,他要为他的发言作准备,则必须研读文本;说话则有听众,交流中就可能有观点的碰撞,这又将阅读引向深入,至少对陈述性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交流时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它必将与被动接受形成一个良好的调节互补过程,一定程度上减少因听课而产生的厌倦,交流中产生的冲突有时也可能导致对老师宣判性讲解的期待。试想,当初孔子往讲台上一站,就说:同学们,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人生观的问题。人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如此起程转换、洋洋洒洒、侃侃而谈,以孔子之功力或许能让学生如沐春风,但要想达到学生各言其志、老师因材施教那是很困难的,后生如我辈,学生修养、胸襟风度与孔子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不能学学孔子,优雅地一转身,将话语权部分地还给学生呢?

二 学生行使话语权需要老师的组织和引导

常有老师抱怨某某班级的学生沉闷,“启而不发”,只好自己一个人寂寞地从头讲到尾。其实作为一个群体,整体上也是有很大的可塑性,或许今天的表现正是过去一言堂的结果。同样也有一些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畅所欲言,但说者多,听者少,说的内容多,与教学目的相关少。这两种表现都是话语权行使的不到位,都需要老师转变观念,好好组织和引导。

首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主题和足够的准备时间。试以语文教学最主要的部分——文本阅读教学为例,要让学生分析体会《合欢树》中写母亲说自己那时作文比“我”还要好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让学生通读原文,精读本段,让他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真切感受到母亲挽救“我”病腿的执着、母爱的无私与忘我,也能从母亲正为自己做一件白底碎花裙子看出母亲那时的爱美和自我,当然对母亲的好强、孩子气也有一定的感知。对文本内容有这样的认识,则其对问题的理解也必有一定的深度,表述时答非所问或脱离文本自说自话的可能性就要降低很多了。

可先让学生捉对交流。在老师讲解之前,学生知识储备、理解能力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和对问题的分析自然也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很多人难免认识不够深入全面,或者推理不严密或、表述不清楚。虽然说阅读与思考是表达的前提,但表述其实也可以将思想认识引向深入,所以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捉对交流。让每一个学生为表述而认真研读、深入思考,也让自己的表述接受学习伙伴的检验和批判,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初步认识更加成熟,更经得起推敲,表述起来也更流畅。而且在课堂时间极其有限,教学任务又空前丰富的背景下,如果不以小范围交流这个过程深化认识、规范表述,话语权大范围的真正实现是不可想象的,仓促的交流很难发挥实际价值,还会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营造好班级交流的氛围。面对全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挑战,所以教师要营造氛围,有步骤地引导。常规的做法是先让表达欲比较强、对文本理解比较深入的同学发言,以他们的成功传递一个信息:课堂不仅是老师的课堂,学生一样可以而且应该很好地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好的引导还是自己的成功体验,没有什么比成就感更能激发人尝试了,我们可以让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阐释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大显身手。比如在上到《五人墓碑记》时,就可以让对明史比较了解的同学讲一讲东林党对魏忠贤的抗争,做仿句练习时尽量多地展示文采好的学生得意的原创,这样不仅能强化表述者的兴趣和成就感,也向其他同学暗示了一条实现成功的途径——多读书,多练笔。

还要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对说话者的尊重,也是了解对方意图、学习和批判对方的前提,无论是先期进行的小组交流、捉对交流,还是面对全班的公开发言,都需要我们谦虚耐心地倾听。对方表述时可能存在疏漏甚至根本性的认识错误,或者其言辞激发了我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我们都应当耐心地听完,因为这是修养,也可以减少对对方的误解,同时进行的思考还可以使我们自己的认识更成熟。作为教学的主导和组织者,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自然要对学生表述时的一切不足给予足够的谅解,在认真倾听的同时,想好最合适的点拨方法,毕竟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不是被灌输,而是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能力的养成更离不开无数次不成功的演练。

重学《侍坐章》让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教育并非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倒是现在的我们正忙碌于单向灌输。我们何不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本真,让学生高效行使话语权,有更多的时间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网络,有更易于操作的手段习得真正的能力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