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 详细内容

2-1-10暨阳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本课程简介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07 11:53:22 浏览次数: 【字体:

暨阳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本课程简介   

——暨阳高级中学推进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教师正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期望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创生出既有基本内涵要求,又有校本特点的适合学生健康生长、快乐成长的 “美丽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情感,释放自身潜能,放飞高远梦想。为了切实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苏州市、张家港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改革发展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着力研究如何确定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如何激励老师积极投身课改,从而开发开设出更好更多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智能优势、兴趣爱好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自信心的、有梦想的学生 。 如何变革学校管理,确保选课走班的有序、有效。总之,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的学校特色、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在确保我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前提下,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新课改。   

二、组织机构及职能    

1.建立学校的推进课程改革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为行政领导机构,将推进课程改革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长: 刘向东    

 组 长:陈利清蒋沈宁、秦东 、赵春宇   

   员: 赵春芳 、季筱燕 、丁华 、 付琼 、陈庆 、 徐静、冯聚及全体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    

2.职责    

组长:负责推进课程改革工程的总体策划工作    

副组长:负责学校推进课程改革工程的发展和协调工作,并负责课程改革数据和资料的整理等工作。    

成员:负责推进课程改革工程的具体实施和领导小组安排的具体工作并负责在改革实践中搜集资料。    

3.推进课程改革工程评议小组:推进课程改革工程评议小组的职责是制定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上好示范课,定期或不定期抽查课题组教师的研究发展情况,审核评议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和教师上课的达标情况。    

  长: 陈利清    

 组 长: 丁华 、孙瑜 、 朱晓敏  、王晓英 

    员:全体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    

三、目标任务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整合多方资源;开发和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校内外多样化课程资源库,形成全校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新机制。   

3.进一步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选课指导、走班上课、学分认定、学业评价等配套支撑机制。   

4.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提升学校内涵、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   

5.构建我校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服务新课程的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6.改革和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建立旨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7.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课程育人、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   

四、课程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1.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周按5天计算,每天7学时,每周共35学时。    

 3.高中学生在校修习课程三年,按照5学期学习计算,可以修习170以上学分。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达到毕业所需的144学分后,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意愿,安排课程,凡是新选学课程并通过考核的,继续计算学分。    

学分计算:获得116个学分。其中:语文、外语、数学各10个学分;政治8学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6学分;艺术(或者音乐、美术)6学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各4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其中田径1学分、健康教育1学分、选学9学分);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选修Ⅱ课程至少6学分。    

学分设置: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相当于2学分。可以每周安排4学时,在1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每周安排2学时,在2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教学的任务。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题研究,应当保证270学时,计15学分;社会实践共3周,合计6学分;社区服务按照工作日计算,10个工作日计2学分。选修Ⅱ课程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可以设计为18学时1学分,也可以36学时2学分。    

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八个领域的必修课程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对于未能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获得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允许重修或补考。    

根据省教育厅的课程实施意见和苏州市、张家港市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及课程开设计划等文件,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校课程方案。一个学校的课程方案,其最核心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给学生提供什么课程(模块),一是学校如何提供这些课程(模块)。课程的编排按以下程序运作:   

1.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这是实施高中课程新方案所必须的,也说明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将导致学校结构和功能的部分变革。该课程指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教务处和教科室的负责人、各年级部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等组成。    

2.成立学科课程小组。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学科课程小组的核心成员为本学科任课教师。    

3.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开课方案。各学科课程小组负责讨论并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意见和初步的开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并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该方案包括本学科(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学分分配情况,必修模块的开设,哪些选修模块必须有选修课的要求,哪些模块没有选修课的要求,本学科教师的开课能力等。各学科的课程开设方案意义重大,是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编排的基本依据。该方案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总方案的质量。    

4.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公布拟开设课程总清单。课程指导委员会应及时对各学科课程小组上交的开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列出和公布下一学期供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的总清单。    

5.学生依据学校公布的拟开课程清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选课,填写选课单。最好在期末放假前完成此项工作。    

6.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填写的选课单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7.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排出课程方案与课程表。课程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大汇总,并作适当调整,最后编排出下一学期的课程表。    

8.学生依据学校课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自己的课表。    

(二)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部分,一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另方面,作为侧重点不同的各个部分,在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与编排上应充分考虑它们的独立性。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个学分。高一年级安排6学分,高二年级安排6学分,高三年级安排3学分。它的实施分为二个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含义及特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是孤立的,要和课题研究结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课题研究,要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之前安排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巩固,深化认识。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自主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等领域中选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① 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主管校长,副组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年级组长     

组员:各科备课组长    

② 确定参加人员    

a.高中全体学生都参加研究性学习。    

b.全体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c.鼓励学生广开门路向社会聘请专家、学者和有专长的学生家长等校外人士。    

③ .选择内容    

a.阶段侧重:高一以关心社会,学生生存以及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为主要内容。高二侧重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专题研究。    

b.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重贯彻以下五项原则:    

问题性——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开放性——时间安排、主题确定、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结果表达,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校园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综合性——围绕专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    

社会性——关注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④ 选择组织形式    

a.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由5-10人组成,自选组长,安排指导教师,分工合作。    

b.个人独立研究。    

c.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⑤ 时间安排    

三年共计15个学分,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3个大课题。或每学期有1-2个小课题。    

⑥ 进行选题    

a.师生共同学习教育部《实施纲要》、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等,诱发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各班导师归纳、合并问题(专题、课题),然后发布课题指南。    

b.在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研究内容相近的同学5-10人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小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及与指导教师的联络,制订研究计划和进度表,拟定研究(活动)方案。    

c.小组根据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导师,也可选聘校外专业人士作为导师,一个研究小组可以选聘多个指导教师,校内教师一人可以受聘担任1-3个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    

⑦ 课题评审    

学校组织开题评审会,提出开题评审的有关要求。学生选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后,以班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由各研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导师和全班同学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小组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    

⑧ 实施和体验阶段    

a.搜集、分析、整理、提取各种信息资料。形成有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科研实验。    

b.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做好记录。    

c.不确定交流,可在小组内、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等范围进行。    

d.教师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进程,并给予帮助,做好记录。    

⑨ 交流展示阶段    

a.中期初步交流,各班或全年级举行交流会,由各小组汇报活动进展情况    

b.结题成果表述、交流与展示    

成果表述:有研究报告、论文、活动设计方案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成果交流展示:有网页展示、报告会、辨论会表演、小型展览等    

⑩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各个过程所体现的内容特点来进行,包括:选题阶段、开题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a.参与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b.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c.学习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d.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e.研究性学习成果;    

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设置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着重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    

社会实践的实施地点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时间安排应相对集中,每年一周,三年共3周;组织形式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社会实践的6个学分中,校内实践最多2个学分,校外实践至少4个学分;军训作为社会实践的独立部分,为2学分。    

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A.确定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有军训、社会生产劳动、郊游、参观和调查等    

a.军训:包括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    

b.社会生产劳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打扫卫生等。    

c.郊游: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    

d.参观:可以是配合教育专题进行的参观考察活动,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等;也可以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进行的专项考察和实地参观活动。    

e.调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究性的调查。    

B.选择教学方式     

以活动体验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    

C.时间安排    

6个学分,每学年1周,可集中在一周内进行、也可分散教学。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两周。所以,高一和高二各安排1周。    

D.实施细则    

a.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学校在规划社会实践的方案之前,通过多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的时间或服务机会,还要考虑其他支持开展社会实践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多种因素,以便制定可行的方案,有效利用附近的教育资源。    

b.制定实施计划。学校要与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通力合作,协商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以备活动时参考。    

c.开展相关培训。为达到社会实践的预期效果,在活动之前应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让学生熟悉社会实践的内容,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技能,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或撰写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d.实践活动。在接受相关培训后,学生即可在学校教师与社区机构相关人员的指导与协助下开展社会实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真心投入,积极体验,并利用学习日记及时记录社会实践体验,养成关注社会、反思社会的意识与习惯。    

e.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学生将社会实践经验转化为学习必得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凭借学习日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以提升批判能力。    

E.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a.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b.活动中获得的体验;    

c.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    

d.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满2个学分。公益性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色,服务者的志愿与义务是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社区服务活动的标准。社区服务应该在课余时间由学校安排,以服务小组为重要活动单位。    

社区服务的实施过程    

A.确定教学内容    

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有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a.通用内容 拥军拥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b.特色内容 居民小区的公共卫生,社区学校的辅导(上党课,团课: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c.自选内容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项目上勇于创新。    

B.选择教学形式    

a.以体验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社区服务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协作开展课外活动、假期活动、专题活动以及特殊纪念目活动等集体社区服务。    

b.同时辅以个体进行的社区服务。    

C.时间安排     

2个学分,学校一般不作统一安排。学生在教师、班主任的组织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可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进行社区服务活动,高中三年的社区服务活动必须达到10个工作日才可获得2学分。所以,高一和高二各安排1周。    

D.实施细则(参照“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E.社区服务的评价    

社区服务的评价以服务接收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自己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体会等内容。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1.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养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2.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3.开发的内容类别:    

A.体育健康类;B.艺术素养类;C.生涯规划类;D.人文素养类;E.科学素养类;    

4.实施步骤    

(1)申报:教师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报学校审批。    

(2)审议: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分别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一定的指导。    

(3)编班:根据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志愿组织编班,确定上课时间、地点。(注:选修学生人数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规模)    

(4)考核评价:    

① 教师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教学材料,二看学生选择该课的人数,三看教学成果,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② 学生评价,一看学生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四看书面方式考试或考查结果。综合以上四项确定学分。    

5.学生修习校本课程不得少于6学分。根据我校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高一和高三学年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全体学生必选的校本课程,每周0.5课时,得2个学分。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四个学期开设由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每门课程18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每学期选一门,得1个学分,共4个学分。总计6个学分。    

四、具体措施    

(一)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现在是我校的头等大事,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校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1.培训目标和任务    

1)全面了解高中新课程的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特点、改革目标、实施策略、推进模型、改革的重点难点、实验进程、工作策略。从高中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并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动将这些新的观念与思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行为,并能够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来。    

2)在反思的基础上学习和领悟新课程设置理念,开阔思路,为校本课程开发寻求方法。认识课程编排的过程、方法,了解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选择机会。充分认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运行机制及引发的班级建设的新问题,提出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的办法。    

3)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评估要求,了解新教材在编写思路、模块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大类。    

1)通识培训。内容包括: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设置和编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教师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不同岗位人群及其需求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不同板块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研修。    

2)学科培训。内容包括:学科标准研修、多种版本的新教材的分析研究、高中各学科的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学科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相比于教学大纲,新课程具有哪些创新点和突破点、各模块间的关系及其教学实施建议、模块的评价及学分认定建议。    

3.培训形式    

更新培训观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关案例进行培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和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在培训方式上,要积极采取讲授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问题探究、现场诊断等多种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经费保障    

设立新课程实施专项经费,每年拨付相应的款项用于课程实施的有关活动,确保经费落实,努力满足新课程对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出的要求,为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安排必须的课程实施专项经费,对课程实施中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给予奖励。    

 (三)健全课程改革相关制度    

加强管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施中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1.例会制度: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改实施的研究,组织协调和实施,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排找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的成因,商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策略,例会采用课改情况阶段分析会,教师座谈会等形式,并规划和部署下阶段工作。    

2.研讨制度:每学期在教学活动中举行新课程汇报课、研究课,确保实施健康发展。    

3.评比奖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激励教师课改意识的提高,同时在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优生奖、学科竞赛奖、进步奖、特长奖等,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4.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和家访,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实施新课改的意见和建议。    

5.选修课指导制度:学校为学生提供课程设施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之前及时提供给学生,加强选课指导,形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和家长共同参加,讲究效率和操作便捷的选课制度,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要担负起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学校要有两个课表:必修课表和选修课表。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课表。      

6.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学校制定方案并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使全体教师明确教学要求和实施方法,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改的洪流。    

(四)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    

 1 .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主体,进行讲座辅导和自我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3 .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    

 (五)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    

各学科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中要收集一手资料,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在全市要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课题等优秀成果。    

五、实施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    

本阶段目标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讨论学习,剖析问题,解读推进课程改革的要求,增强进行课程改革实践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通过学习,使教师进一步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通过学习,使教师积极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去。    

(二)实践推进阶段    

本阶段目标为:观摩名校教师课堂教学,学习借鉴,大胆改革,勇于实践,通过两周的行政人员示范课、两周的市骨干教师公开课和每周的备课组循环公开课活动,集体听评,研讨总结,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新路子,全面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反思深化阶段    

本阶段目标为:总结活动情况,反思课程改革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形成促进新课程改革方案构建的长效机制。评选表彰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课改领军人物、课改新秀。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师生问卷,形成推进课程改革工程的总结报告,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寻求有效的策略和途径。    

     

暨阳高级中学课程开发小组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